笔直修长的腿型能为宝宝的外貌加分不少。由于罗圈腿(医学上称为O型腿)长大后恢复较为困难,于是在宝宝的发育过程中,宝妈们也是谈“O”色变,害怕自己的宝宝稍不留神就会成为罗圈腿。实际上,只要家长们做到正确认识O型腿,则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
“O型腿”成因论:自然生理VS病理发育,需辨别真假
宝宝生长发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造成宝宝O型腿的原因有很多种。因此,想要将宝宝O型腿的可能扼杀在摇篮当中,还需要家长明原由,辨真假。
自然发展型:妈妈们经常观察到熟睡中的宝宝,尤其是仰睡时,活脱脱像一只大青蛙,两条小腿摆成了“O”型,用手将其拉直后,还是会恢复成“O”型。于是有些妈妈就开心担心自己的宝宝患了O型腿,考虑要不要矫正。其实,对于大部分两岁以前宝宝的O型腿都属于正常现象,这是当宝宝还在妈妈子宫里的时候,身体越长越大,相对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于是会将身体蜷曲,四肢交叉于胸腹前,以适应狭小的活动空间。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姿势,大多数宝宝出生后会看上去像O型腿,在医学上称之为生理性弯曲,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超过两岁,宝宝的腿型依然是“O”型,就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不要对宝宝进行过早站立、行走的训练,否则会损伤宝宝大腿肌肉,可能会出现O型腿的现象。
疾病诱发型:当然,造成宝宝罗圈腿也有病理性的原因,最常见的疾病就是佝偻病。由于宝宝的骨骼系统尚未发育稳定,骨骼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素维生素D缺乏时,会导致宝宝小肠吸收钙、磷能力下降,肾脏钙排出增多,导致钙营养缺乏,影响骨骼矿化。导致宝宝罗圈腿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钙摄入不足,宝宝从食物中摄入的钙不达标,而又没有注意及时补充钙制剂,也会导致佝偻病的发生。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可能只是夜惊、多汗、睡眠不安,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方颅、鸡胸、肋骨变形等情况,而如果没有及时纠正,在宝宝开始走路之后就容易最终导致宝宝形成O型腿,这已经属于佝偻病的后遗症期了,要想恢复就很难了。除了缺乏维生素D和钙,骨发育不良、成骨不全、软骨发育不良、外伤、肿瘤、先天异常等都有可能导致O型腿,但这些情况比较罕见。
“O型腿”预防法:一种规律+两种营养,家长需掌握
对于宝宝O型腿现象,家长应秉承早了解、早预防、早治疗的原则,为宝宝的拥有高颜值打下好基础。
尊重骨骼生长规律:宝宝的成长其实是一个水到渠成的发育过程,操之过急如同揠苗助长,反倒会使宝宝患O型腿。尤其是在宝宝学步期内,有些家长过早让婴儿在大人腿上蹦跳,训练孩子站立、行走或是让宝宝长时间使用学步车。殊不知,这样会使宝宝肌肉受伤,骨骼变形,形成O型腿。当宝宝开始学站学走路时,如果腿部难以负荷身体的重量,就会导致下肢朝外侧弯曲而形成“O”型腿。一般情况下,根据宝宝骨骼的发育规律,宝宝6个月后,可以适当进行撑站练习,1岁左右才可以训练牵手走路。需要家长注意的是,这些大运动的训练都要根据宝宝意愿来进行,也就是当宝宝发育到一定程度时,TA自然就会有了站、走、跳的意愿和能力,切不可不尊重宝宝意愿而强化锻炼。
补充维生素AD:预防宝宝O型腿最关键的一点莫过于关键营养素的补充了。因为宝宝患O型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的。妈妈们都知道,影响骨骼发育的重要营养素维生素D可以促进肠道细胞对钙质的转运和吸收,以及减少肾小管通过尿液流失的钙,从而使钙质更容易、更快速地被吸收并进入血液到达骨骼,促进骨骼钙化以增加强度。一旦宝宝缺乏维生素D则容易引起骨质钙化不足而质地松软、肌肉关节松弛,致使宝宝的腿部在行走时,因为重力作用会导致变形。
此外,维生素A对促进宝宝骨骼生长发育意义同样重大,维生素A可以促进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骨细胞的分化。当其缺乏时,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间平衡被破坏,或由于成骨活动增强而使骨质过度增殖,或使已形成的骨质不吸收;还会造成宝宝骨骺端成骨障碍,使宝宝骨骼发育不良、缓慢。而且维生素A还能提高宝宝的身体抵抗力,让宝宝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此,家长应遵循医嘱,坚持每天为宝宝补充维生素AD滴剂,一直到宝宝三岁。在选择时需要注重口碑和品牌,例如广为人知的伊可新维生素AD滴剂就是不错的选择。三岁前正在为宝宝骨骼打基础的时候,也是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妈妈们切勿忽视这两种营养素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