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三分饥,不留一分饱”,妈妈之间口耳相传的这类育儿经,其实有一定的道理——我听到有一位妈妈在聊天时说,宝宝就有两类,一类爱吃,什么都想吃,吃起来就没够,看不好就爱存食;还有一类不吃,什么都不吃,怎么说怎么劝都不爱吃!
这种“即兴”分类当然是一时笑谈,但确实反映了宝宝营养状况的两个极端:有的吃得多,有的吃得少,吃得少的宝宝父母最担心宝宝营养不好,长不好,吃得好的父母们,则最应该小心——“存食”、“积食”,也就是营养性腹泻。
积食为什么会腹泻
如果是成人,吃得过多,可能主要的表现是呕吐——婴幼儿则不同,首先他们的胃部功能较弱,食物过量或消化不耐受时呕吐能力较弱(单纯母乳喂养儿大多可以将过量的奶喷射状呕吐出来,这是特例),所以若食物中脂肪、蛋白质过多,或者食物量过大,或者食物性状不容易磨碎(如过硬、过黏的食物),都会导致食物滞留在上消化道,不能像通常那样顺利地以食糜状态逐渐向下。
应该说这时候,宝宝的消化道还是非常想把这些“滞留物”往下运。若肠蠕动不能克服这种滞留,那么肠内容物可能发生反流,大肠内的正常菌群也随之进入本来无菌或者少菌的上部肠道——这就麻烦了,本来无菌的环境是缺少免疫控制的,本来是正常菌群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在这些部位的寄生、繁殖,会导致局部肠黏膜发生炎症反应,充血水肿。最终这种正常菌群的异常增殖会波及全肠道,大肠也可能发生相应的病变,未被消化的食糜被直接排出体外(粥样腹泻),或者是肠内液体直接排出体外(水样泻、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