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的玲玲自从妈妈生病后就变得沉默寡言,还常常发呆。妈妈病了将近1年,身体恢复后,妈妈发现,玲玲比同龄孩子要矮一大截,妈妈带女儿去医院,但没有查出生理问题。
妈妈有点不知所措了。其实,这种情况与玲玲的心理有关。
预防心理性矮小症
玲玲这种情况,在排除生理上的原因后,基本上就是心理问题了。妈妈生病后,对玲玲的关心少了,全家人一定心情也不好,无意间可能冷落玲玲。这样,势必使得一个备受宠爱的宝宝感到内心孤单。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霍芬博士指出:孩子长期生活在精神压抑、无人关心或经常挨打受骂、歧视冷漠的家庭环境中,就会导致其体内激素的障碍,引起生长发育障碍而个子矮小。
2周岁的婴儿身高可达到成年人的一半,如果离这个水平相差较多,妈妈可以去医院检查一下宝宝是否营养不全,如果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心理方面的原因。
有关统计表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西班牙、朝鲜、越南等国失去双亲的孤儿,平均身高要比同龄儿童矮几厘米。科学家们为此做过试验,他们将一批受到精神压抑的孩子安置到和睦欢乐的环境中,让他们受到模拟亲人的爱抚和家庭的温暖,3个月后约有95%的孩子发育情况很快发生变化,生长停滞现象得以消除,身高得到明显的增长,基本上接近其他同龄儿童身高增长的水平。
当宝宝的身体和年龄相比,显得过于矮小,如果确定是“心理矮小症”,妈妈不要着急。有关专家说:“心理性矮小症是可逆的,当孩子的心理负担卸去,他还能继续正常长个。”如果家长尽心,满足孩子需要的关爱,促使宝宝多运动、多交友,宝宝身心快乐了,身体机能也就恢复了。
有调查显示:从少年儿童心理压力来源看,影响最大的前3项分别为父母、自尊和对未来的恐惧。在家庭生活中,他们最怕的事情为:父母吵架占58%,父母离婚占10%,家里失窃占8%。
这个针对大孩子的调查,其实也折射出了3岁以下儿童的一些心理现象,那就是他们渴望有个温暖的家,渴望父母相亲相爱。
既然宝宝缺少了爱抚、精神上有压力、心灵有创伤,都可导致神经一体液一内分泌等功能紊乱,致使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等有助于长高的激素分泌减少,以致宝宝不能正常生长,所以妈妈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决不可以忽略宝宝的精神需求。
让宝宝快乐起来
宝宝顺利长高不光是营养方面的充足供应,还要让宝宝生活得快乐。这样,才能保证宝宝体内各种激素的正常分泌。
1.做个快乐妈妈
心理学研究表明,妈妈不耐烦的面部表情能激发宝宝体内皮质醇的分泌,它属于人体激素的一种,这种激素会阻止人体内多巴胺的传输,从而阻止多巴胺这种物质所带来的愉悦感受。所以说,妈妈情绪不好,宝宝也不会快乐。
~3岁的宝宝,特别容易受到父母的情绪暗示。因为年龄越小,宝宝对心理暗示的阻抗力也就越小,而父母在宝宝心中的权威性越强,心理暗示的己也会因为受益而感到快乐。
2.给宝宝积极的心理暗示
父母给予宝宝积极的评价多,就会在宝宝的潜意识中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变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能找到生活的动力和激情,敢于竞争。这样的宝宝长大后不容易被挫折击倒,容易成功。
如果妈妈总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宝宝,即便在日常交流中也总是否定和批评宝宝,天长日久,就会在宝宝的潜意识中形成一面变形的哈哈镜——不良的自我心理暗示,使宝宝变得没有信心、自卑、看不到未来,使得任何事情他看到的都是消极的一面,从而精神委靡、缺乏人生的动力和竞争意识。
3.培养宝宝的乐观精神
有妈妈陪伴,安全感建立得好的宝宝,一般比较乐观。他们对父母、对身边人、对社会环境都有很强的信任感,即使暂时与父母分离、遇到了一点困难,也不会引起强烈的情绪波动,因为他们坚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父母是爱自己的,他们会耐心等待情况好起来。
宝宝常常用微笑表达自己的心情。宝宝微笑的时候,妈妈就要给予热烈的回应,更加积极地照顾宝宝、夸奖宝宝。宝宝看到某种新奇的物品也会微笑,妈妈要告诉宝宝这是什么,干什么用,宝宝会为自己又有了新的发现而满足。宝宝发明了新的玩法或者有了新的创造,妈妈要给予及时的赞赏和断定,宝宝会为自己的聪明举动而开心。
当下,很多宝宝虽然衣食无忧,吃穿用都很高档,但是宝宝并不快乐。原因在于宝宝的活动场所太小了,狭窄的场地使孩子爬、跑、跳等活动不能开展,宝宝的自主性得不到实现,当然不快乐。
所以,妈妈要尽可能地扩大宝宝的活动空间,宝宝在摸、爬、滚、打等活动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力,就会非常快乐。宝宝开始做后,妈妈不要急,也不要催宝宝,要允许宝宝慢慢弄,要知道宝宝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宝宝感受到理解和支持,才会感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