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呼吸道感染,又称感冒,是小宝宝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用按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简便易行,无痛苦。对于轻症、频发上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将更为适用。
●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病机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感冒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感受到了外邪,一般以风那为主,或夹有其他性质的病邪: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发病的原因多见于气候突变、寒热失常之时,或衣被增减失宜,或坐卧、沐浴当风,感受疫邪等等,都可能使病邪由口鼻或皮毛侵入人体。外邪束表,内扰肺气,肺失宣肃,表气不和,或卫阳被遏而见恶寒;热不得散,郁之于内而见发热;邪气扰肺,气道不畅而见鼻塞或流涕;肺气郁闭不得畅达而见咽痛、音哑等症。
久病体弱儿多气虚,卫气,不固,皮毛腠理开泄,更容易感受病邪,一旦病发,复伤卫气而造成恶性循环,久之伤及肺气,渐至五脏。
●上呼吸道感染的诊断分型
(1)此病的诊断标准
①上呼吸道感染具有鼻塞、流涕、咽痛、流泪、喷嚏、发热等症;甚者可见高热、恶寒、头痛、全身无力、食欲锐减、睡眠不安等的典型临床症状。
②另有病毒感染者,表现特征为高热,表现为白细胞偏低或正常:细菌感染者,表现为白细胞数较高等症状。
(2)上呼吸道感染的二种分型
外感病邪者
①患有外感风寒者,发病时大多在冬、春气候寒冷时,症状表现为恶寒、鼻塞、流泪、咳嗽、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②患有外感风湿者,一般在气候潮湿之际容易发病,可见周身困重不适、恶风寒、不思饮食、睡眠不安、咳声沉闷、苔白略厚、脉濡等症。
夹症外感者
①食积外感者:即停食着凉,可见恶寒、发热、手足心热、食欲不振、夜卧不安、苔黄厚腻、脉浮数或滑等症。
②惊恐外感者:大多病儿神气怯弱,可见发热、恶寒,且惊悸不安、烦躁不宁、肉跳指动、惊哭不眠、苔薄、脉虚浮等症。
③气虚外感者:多见于久病、体弱儿,可见恶寒、发热、动辄汗出、体质瘦弱、倦怠乏力、不欲饮食、舌淡脉虚等症。
(3)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原则
对于上呼吸道感染症的主要治疗原则应以祛除病邪、开达表气为主。但最重要的是首先辨清病逝,是正气不虚、感受外邪,还是其他原因。确定病势还应分辨病邪性质,或予疏风散寒之法,或予疏风清热之法,或予疏风祛漫之法。病邪得祛,气道得通,卫气即可畅达。对夹症外感者,应该分清病性,或消食解袭,或熄风解表,或扶正解表等等。
(4)治疗的按摩手法
基本手法
①推印堂:将患儿置于正坐位或仰卧位。医生用拇指点按印堂穴64遍,再以双手拇指交替推印堂至上星穴,反复20多次,最后点按上星穴片刘。
②额部分推法:将患儿置于仰卧位。医生凫两拇指自额部发际向两侧额角分推,再由印堂穴经眉上方分推至太阳穴,并轻缓揉按太阳穴10余次。
③两拇指点按两侧迎香穴。
④两拇指揉按风池穴,一指重点大椎穴。
⑤拿肩井、合谷穴,重按承山穴。
随症增减手法
对于鼻塞、流涕的患者:由山根摩至迎香穴,最后点按迎香穴。
对于发热韵患者:由风池到风府作搓摩法,重点大椎、曲池穴。
对于咽痛、音哑者:分别揉双手大鱼际、小鱼际,点按手三里、哑门穴。
对于咳嗽者:揉风门、肺俞、膻中穴等。
辨证增减手法
①感受外邪者:此症当以泻法为主,手法可稍重,按摩时间宜短,以按摩到出汗为佳。
以风寒为主要症状者,应多用擦法、按法、揉法,或蘸葱汁、姜汁按摩,按摩至皮肤发热或有汗透出为佳。
以风热为主要症状者,应多用推法、拿法、揪法,或蘸滑石粉按摩,以达到内热外透,微有汗出为宜。
以风湿为主要症状者,常因汗出不透,周身不适,治疗时应以大面积按摩,最好配服祛湿解表之中药,否则很难在短时间内奏效。
②夹邪外感者:此症当辨清其性质,对夹食症外感者,除治疗外感外,应循督脉由大椎至长强捏脊,并重点按脾、胃、大肠等俞脉穴位。
对惊恐外感者,还应由膻中始分推两肋,重点按期门、章门、内关等穴位。
对气虚外感者,应以补法点揉足三里、中脘、关元、脾俞等穴位。
爱心提示
(1)此症应避风寒。
(2)加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