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和春丽是兄妹俩,两人都是硕士生,也都是工程师。春生的生活,潇洒自如,而春丽,却是一团乱麻。原因是春丽有一个特别淘气的儿子,让她天天提心吊胆。其实,春生也有一个儿子,和春丽的儿子—样淘气。两个人要是凑到一块,用不了两分钟,都能翻了天。
春丽经常同哥哥:“你家儿子也是那么能作,你为什么就不担心呢?我从来没有看你为你儿子发过愁。”
春生说:“这有什么可愁的,我看到我儿子这么能作,高兴还来不及呢,又有什么可担心的?”
“对了,我发现一个问题,你对儿子说什么,他都特别相信你,是不?那为什么我对儿子说什么,他都不信呢,”
“你天天唠叨,孩子还没有开始做事,你就告诉他,这个事是这样做好,那样做不好。但是我呢,我有时候会和孩子一起做事,他让我干啥,我就干啥,我从来不告诉他会怎样,我只让他自己看结果。出结果之后,他要是有疑问,我也不给他解答,我只是启发。”
孩子作,是在探索。如果父母在孩子探索之前就告诉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那么不但会毁掉孩子的思考力,还会让孩子对父母的所有话都产生逆反感和不信任感。这会使孩子的思维产生混乱,无法抓住真正的重点。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在需要,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我们就应该让这个问题直接展现在孩子面前。当孩子经常被一些问题包围,自然就形成一种自我解决问题的惯性,并随着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而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之,如果父母总是唠叨,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那幺孩子就会产生思维惰性,就连最简单的问题也可能解决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