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出问题的关键,那就是这种行为隐含的一组矛盾:渴望自由与受到管制。到底可不可以不受约束?自由到哪个程度是比较合适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说他的行为奇怪但未必是错误的原因。
在这个环节里,多数孩子和家长能够达成以下共识:
现实地说,这一矛盾很难得到恰当的处理。如果单纯就学习而言,那最好是一句话不说,自己时刻警惕,家长老师严防死守,但这也并不合适,它违背了孩子成长的正常规律。不少孩子也确实做不到。如果放纵不管呢?更不行。
那就不妨制订一种弹性的策略,把原则性和灵活性较好地结合起来。例如,我的做法是把相关要求分为硬性和软性两种。硬性的是不讲任何理由必须执行的,例如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可以说话。如果违反了就要受些处罚。当然,处罚不等于打骂,你可以要求孩子把老师讲的内容尽量给你复述一次,复述不出来可以带孩子去找老师补习一下,然后再让孩子复述。这样既达到了处罚的目的又弥补了那节课的疏漏。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扮演“执法者”的角色,要不断帮助、引导和鼓励孩子回忆当时的内容,力所能及的时候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整个过程应该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更不要让这种做法成为一种变相的体罚,例如,让孩子把与那节课相关的题做多少多少道。
软性的就相对宽松一些,比如自习的时候尽量少说话,但这也要有个相对明确的标准,如果多次超过了这个标准,那就考虑用硬性标准对待。
制定标准的时候,一定要与孩子商量着办,既不能强硬要求又不能有不合理的迁延让步,双方寻求一个尽量合理的结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