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常常会发生争执,这在幼儿园里是很正常也很普遍的现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解决争执时容易表现出攻击倾向。
幼儿同伴争执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如何引导幼儿正确解决同伴争执?如何采取科学的教育活动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和行为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同伴争执问题?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
在幼儿情绪情感教育课题中,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学前幼儿间的同伴争执是引起幼儿消极情绪的最大来源。以往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于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促进幼儿智力、个性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不良的同伴关系将影响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的发展,间接影响幼儿智力的发展。因此,解决同伴争执,培养幼儿化解冲突的技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幼儿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探寻幼儿同伴争执的原因及表现,我们在访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个实验。通过两个星期,由6位大中小班教师随机取样观察幼儿同伴争执的事件,并制定观察量表,记录下争执原因和解决方式。最后,我们对64份观察记录结果进行编码分类整理,并通过描述性统计得到以下实验结果。
引起幼儿同伴争执的事件主要有6类:
1、争抢
争抢玩具等这类事件占48%,在争执事件中所占比例最大。其中争抢(玩具,角色,凳子)包括:不说话直接去抢人家的玩具(凳子),不肯谦让(如争秋千和争角色)。幼儿解决争执的方式主要有:攻击、告状、哭闹、自行解决、破坏别人的游戏。
2、不小心影响别人
这类事件占19%,幼儿解决争执的方式主要有:攻击、告状、哭闹。
3、受到妨碍
此类争执占15%,幼儿解决争执的方式主要有:攻击、哭闹、告状。
4、规则之争
占7%,幼儿解决争执的方式:吵闹。
5、打着玩
第五是幼儿特有的游戏文化,如幼儿互相之间追逐打闹,模仿某个动画片中的角色打着玩,占7%,幼儿解决该争执的方式:吵闹,告状。
6、其他。
比如:不肯分享等,占4%,幼儿解决争执的方式:吵闹。
结合调查结果,剖析“争执”背后深层原因
1、语言表达和动作能力发展的不同步
当别人坐在自己的凳子时,小班幼儿往往会一声不吭地去拉自己的椅子,坐在椅子上的幼儿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从而引发争执。中班和大班的幼儿也经常会发生争椅子事件。此外,幼儿看到同伴好玩的玩具,或者自己需要的玩具,会一声不吭地直接取过来,从而引起同伴争执。有时候幼儿原本是想帮助同伴解决问题,但却因无法用语言表达,而急着去插手,由此引起同伴的误会,导致不必要的争执。由此可见,语言表达与动作能力的不协调发展可以导致幼儿产生同伴争执。所以如何让幼儿说出来,通过语言解决争执,是我们在教育中应该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之一。
2、不肯和不会分享
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如在游戏角色中,都想做小老师,而不愿意当学生;在自由活动中,都想多玩一会儿秋千,不肯下来。如此不肯谦让而引起的争执,究其根源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我中心,不肯分享;另一方面是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会分享。
3、不会使用礼貌用语
在活动中,幼儿会发生无意碰撞,不小心影响到了他人,幼儿面对这样的状况,不会解决,导致其处理争执的方式要么告状,要么一定打回来,从而引起不必要的争执。在成人的世界里,如果我们不小心影响到别人,会说声“对不起”来解决问题,然而幼儿往往要么不会说“对不起”,要么很不情愿地去说“对不起”。这些都可以造成幼儿间很多不必要的争执。
4、缺乏解决挫折问题的策略
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会遭遇同伴有意或无意的阻碍,如一幼儿故意或者无意挡在滑梯前,另一幼儿不能上去玩,或者一幼儿受到其他幼儿的批评,这样的事件让幼儿往往很生气,引起的是幼儿直接的攻击行为。面对幼儿世界的这类冲突,教师该如何让孩子学会正确解决?
5、攻击行为的普遍性
在六类争执事件的解决方式中,攻击行为总是排在第一位,说明幼儿遇到争执时的第一反应就是攻击。攻击行为的形成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内化外延,也是日常中隐性“强化”的体现——幼儿攻击行为发生后的结果往往给幼儿的情绪和物质获得带来短暂的满足,因此无形中强化了幼儿的这一行为。化解幼儿的攻击行为,除了从根本上教会幼儿解决争执的方法外,否定攻击行为,淡化攻击意识,也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