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给孩子3分钟的安慰,孩子就能得到完完全全地安全感——
楼下的晓雨要上幼儿园,晓雨妈跑上来向我讨经验。其实经验也倒谈不上,与儿子一起经历入园的适应过程,倒使我大胆地放弃了一些“育儿知识”或所谓的“专家指导”,更多地让自己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发挥作用。
琦儿满3岁才入园,一进去就是小班。虽然早已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做好心理准备和抵御招式,场面仍是让人感叹不已。
琦儿是个很明白事理的孩子,能做不能做的,只要讲清楚他都会很遵守。他有什么不解、不快也乐于诉说。不过,如果你只是给他下命令,他便毫不理会,不得已迫于威严无奈屈从时,只会在心里委屈。所以,我从来不忍心强迫他,从小到大都是懂也讲不懂也讲,半懂不懂,只要觉得你尊重他,他必会依你。
记得刚入园时,那些小孩子,被强扭着离开妈妈、家人的怀抱进入一个小集体、小社会,没有妈妈,只有那么多的小朋友和几位陌生的阿姨,自然恐慌,有担忧也有胆怯。他们放不开抱着妈妈的手,他们挣不脱妈妈的眼神。琦儿则是拉着我的手,乞求我蹲下:
“妈妈,来,就和你说一句话,呜——” “好,你说,妈妈听着呢!” “妈妈下班了来接我。” “当然,我下班就来接你!老师会照顾你、爱你,小朋友会和你玩的。” “好—下班要来接我。”儿子边听边不停地对我说。
这时,我们已到教室门口,老师迎面而来,一手伸过来牵住儿子的小手,拉到她身边,并不停嘴地回头对我说:“好了!好了!快走吧,没事没事。”我眼睁睁看着儿子趔趄着被老师拽进教室,不敢挣扎,只是又可怜地望着老师,不放心地哭诉着:“妈妈下班来接我。”
我为此无奈又苦恼。
每天接回琦儿,看着他落寞的神情,再也不见了嬉笑和活跃,我真有些不知所措。面对大量来自专家、教师的教导:“送孩子初入园,家长不要制造告别仪式”、“送孩子时表现得要坚决,不能一味地同情孩子,渲染伤心气氛”……我只能坚持着。
我每天悬着一颗心,在老师告知的“孩子可乖了,你一走就不哭了”的赞扬声中安慰自己:再坚持几天,也兴许会象别人说的,突然有一天自然就好了。但是坚持到第三个星期时,琦儿突然患上了急性肺炎,在家休息一个月。在这一个月中,我每天陪琦儿往返于医院和家之间,一面欢声笑语地陪琦儿度过漫长的打吊瓶的时间,一面暗暗思考。
看着琦儿日渐康复的身体和逐渐明朗欢快的小脸,我明白,琦儿实在是因内心的不安。无法排解而又被压抑地太久,最终积郁成疾的!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沟通时,老师说我多虑了。老师带着点揶揄地说我:我发现,你把孩子看得太重啦!最后老师说,孩子入园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大人的考验!随后,我又向我身边有孩子的同学和朋友说,我想为儿子转班。所有的答复都是:孩子都需要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你不要太认真!可是当时,所有的话语都不能给我以安慰,我了解自己的儿子,虽然我的要求(甚至算不上是要求,只是一种期望)是那么地微小,但却没有一个人理解和支持。可是我明白,这种观点完全是成人的主观愿望,是以大人为中心的观点,完全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意图和欲求!
经过慎重的思考和权衡,我为孩子转了一个班。进这个班前,我首先取得了老师给予的特权:在教室门口等孩子把话说完。
琦儿在这个班,一个星期后就安静了下来,自如而从容了。我发现,那几天,在教室门前我们对视、交流、讲话的时间约2分钟,从未超过3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