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何变成胆小鬼?
当孩子为了莫名的原因而怕东怕西时,想必爸爸妈妈一定感到很无力也很困惑,一方面不懂那些东西到底有什么好怕的,另一方面也想知道,孩子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变成这样!
容易畏惧的原因
孩子天生的气质
容易畏惧和先天的气质有关,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得出来,最明显的是,这些孩子的分离焦虑通常都很高,对环境也比较敏感,需要花较长时间才能适应,举例来说,换个地方睡觉就难以入眠。
王加恩心理师表示,天生气质退缩、敏感、情绪负面且适应力差的孩子,是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的高危险群,这些孩子需要爸爸妈妈更多的接纳和足够的教养技巧,才能快乐长大。
来自父母的因素
王加恩心理师认为,有高焦虑特质的孩子,通常他们的父母也具有高焦虑的倾向(因为气质是由基因遗传而来),经常采取一种高情感涉入(HighEE)的教养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要管,从孩子学走路就开始了:「小心啊宝宝!不要跌倒啊!走太快了…」,等孩子发展到2、3岁以后,往往也会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而缺乏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如较少带他出门、限制他和同侪间的互动…等),新刺激一旦少,孩子在封闭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也就变得容易畏惧了。
事实上,幼儿的发展必须透过对周遭事物的探索、触摸、观察与互动,来获得成功、愉悦的经验,以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对他人的信任。因此,父母若是经常将每件事都视为是危险、困难的,事事都帮孩子出主意或代劳,容易让孩子缺乏信心,同时也认为环境中的大小事物都是危险的,自然容易有适应不良、畏惧的心理产生。
高焦虑特质父母对生活的忧虑、担心,经常不自觉的感染给孩子,让孩子也跟着莫名的担忧起来,有些爸爸妈甚至会直接跟孩子吐苦水,将自己的烦恼、害怕与不如意一股脑的向孩子倾诉,忽略孩子幼小的心智是否足以承受,无形中也不断将这种容易焦虑的特质传递到孩子身上。
旁人的渲染与夸大
孩子为什么会怕黑、怕鬼?虽然根据心理学的说法,人类的视觉若失去作用,就会对环境中不可预知的危险产生恐惧。然而,在黑暗的环境里,孩子如果有爸爸妈妈在旁陪伴,给予拥抱及安慰,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们是不至于太过恐惧的。反之,如果妈妈本身也很怕黑,一停电就大声尖叫,孩子见到大人如此激烈的反应,就会做出负面模仿,加深对黑暗的畏惧感。就如同怕水的父母,其孩子多半也不会游泳一般,孩子对事物的畏惧感与周遭人的态度息息相关!
同样的,年幼的孩子怕鬼也是受到成人世界的渲染所致,当电视媒体或身边的大人谈论到鬼怪时,其严肃、惊恐的表情和动作,及当时诡异的气氛,这些画面都会深深烙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所以很多人到了成年都还会怕鬼,由此可见幼儿时期的知觉经验影响有多大。
害怕环境失控
幼儿无法像成人一样区分幻想与现实的不同,当他们看见某种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时,可能会联想到另一件可怕的事情上,并且确信自己的联想为真,例如:第一次接触电梯的孩子,看见进电梯的人和出来的人不一样,就会认为电梯会把自己变不见,因而不敢搭乘。
王加恩心理师解释,当孩子的能力不足以因应环境的需要,就会因为害怕失去掌控感而感到畏惧,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电梯,不知道那是什么、该如何使用,又见到了奇怪的现象,可是受限于语言表达及理解能力的不足,无法把整件事情弄清楚,就会因此而感到害怕。
为了引起注意
很多特别聪明的孩子会发觉,当自己表明心中的害怕时,往往会倍受成人的关爱和呵护,甚至可以借机逃避他们不想做的事情。王加恩心理师认为,如果类似的经验一再发生,很可能无形中增强孩子的畏惧表现,他们会因为感受到害怕的好处而一直这样下去。
过去创伤经验导致
若孩子的身体曾经承受过痛苦,或是精神上有过明显的负面情绪经验,其自我保护机制就会不断提醒他,这个东西不能碰、最好马上躲开它,畏惧感就会因此产生,例如:原本很喜欢狗狗的孩子,一旦被狗咬了,从此看见狗就会躲得远远的,不敢靠近。
这时,爸爸妈妈若没有做适当的处理,反而以威胁(如:不乖一点下次再叫狗狗咬你!)、忽视(如:胆小鬼,狗有什么好怕的?)或是不当的过度保护方式(如:看吧,以后不要跟狗玩!)来加深孩子的畏惧感,在相同的负面情绪不断累积下,孩子就可能越来越退缩、胆小且缺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