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是一名2岁的小男孩,活泼可爱,就是太任性,都要把妈妈愁死了。昨天,妈妈带他去商场,见了什么吃的就要买什么,不给买就哭闹,买了就要拆开包装,妈妈让他等回家再吃都不行,最可气的是真的拆开了,他就不吃了。
一天去姨妈家做客,他在早晨非吵着要吃油焖大虾,妈妈说中午再吃,他不干,妈妈说了他几句,他生气地把桌子上的蛋糕、牛奶、鸡蛋全部扔到了地上,搞得妈妈非常没面子。
妈妈担心,孩子这么任性,长大之后必然性格霸道、固执,难以与人相处,到时还不成了“孤家寡人”啊?
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
生活中,像案例中朗朗这样的任性宝宝还有很多,要引导这样的宝宝有个好性格,先要搞清宝宝怎么会任性。
所谓任性,就是任着自己主观的性情和喜好去做事,或对个人的需求和愿望毫不克制,全然不理会他人的感受。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威廉·科克指出,幼儿随着生理上的不断发育,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不管这些事物对自己是否有益或适宜,他们都会凭借自身的兴趣和情绪参与其中,这就是所谓的“任性”。因此,幼儿任性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
宝宝2岁左右的时候,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什么事情他们都要动手试试,自己作出决定。而这个时期的宝宝,分辨是非的能力、思维模式、自我控制能力、做事情的道德底线都没有建立起来,有了想法就要去实现,不会考虑可行不可行,被阻止的时候,他们会很烦躁,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情绪。
这种情况下,妈妈往往觉得宝宝很烦,有的甚至对宝宝大打出手,却没有想到这就是这个时期宝宝容易出现的情绪反应,是每位宝宝都会有的独立倾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如果妈妈认为宝宝不听话,以训斥、打骂等方式回应宝宝,会使得宝宝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大大受挫,会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执拗来对抗父母的粗暴,助长其任性行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任性的性格特征。
宝宝性格任性除了自身的生理特征外,还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现在的父母大都很娇惯宝宝,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宝宝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宝宝受委屈,宝宝早从父母诚惶诚恐的表情中读出了志在必得,于是更加得寸进尺地大哭大喊,不达目的不罢休。一些祖辈喂养的宝宝,情况更加糟糕,简直是要星星不给月亮,宝宝就更加任性。
有的妈妈也知道,宝宝任性的时候,要跟宝宝讲道理,纠正宝宝的错误做法,可实际上却做不到。一是没有耐心;二是不舍得宝宝哭喊。
试着让宝宝懂事
美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杜布森博士指出,父母在管教任性宝宝的时候,一定要尊重他们,态度要温柔,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告诉他们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妈妈要学会从宝宝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体会宝宝的想法和感受,用正确的办法化解孩子的任性行为。
1.耐心跟宝宝讲道理
有的时候,妈妈耐心地跟宝宝讲道理,宝宝倒是很通情达理的。
燕燕吃过晚饭喜欢在楼下玩,每天妈妈都要陪她玩一会儿。一天,妈妈有一篇加急的稿子要写,当燕燕吵着要下去的时候,妈妈很严肃地对燕燕说:“妈妈有一篇加急稿子要写,今天不下去了。你自己在房间里玩滑板吧!”燕燕虽然不情愿,但还是懂事地说:“明天,咱们再出去玩,是不?”妈妈开心地夸奖了一下女儿,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妈妈耐心跟宝宝讲道理,不但能减少任性行为的发生,还能提高宝宝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宝宝不同意,妈妈绝不可以妥协。这样,宝宝才会明白妈妈有事的时候是不能陪自己玩的这个道理,懂了这个规矩,就不会任性地和妈妈纠缠。
2.想办法转移宝宝的注意力
宝宝对同一事物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注意力很快会被其他的新鲜事物吸引。因此,爸爸妈妈如果能抓住宝宝的这一心理特点,以更加有趣的事情吸引宝宝,就能够救自己脱离困境。
苏苏最喜欢妈妈的化妆盒了,一看到就吵着要玩,拿着粉饼乱扑,口红乱抹,弄得都不成样子。一天,苏苏又吵着要玩。妈妈说:“宝宝,用妈妈的手机给奶奶打个电话,问奶奶哪天来,妈妈带苏苏去接站!”苏苏嗒嗒嗒地就去拿手机了。
当宝宝有吵闹的趋向时,妈妈就要开动脑筋了,赶紧想出一个点子,把宝宝的注意力吸引走,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用别的有趣的事情或者玩具来吸引宝宝,终止宝宝的任性行为。
3.接纳负面情绪,与宝宝共情
当宝宝因任性而哭闹时,妈妈不要觉得宝宝这是咎由自取,是不听话应该受到的惩罚,要以接纳的态度对待宝宝。妈妈可以默默地陪伴在宝宝身边,轻声对宝宝说:“妈妈知道你很难过!过一会儿就好了!”妈妈可以拥抱一下宝宝、亲亲宝宝的额头。
当宝宝情绪慢慢恢复后,妈妈可以跟宝宝聊聊,告诉宝宝,该做的事情妈妈一定会答应,不该做的事情妈妈不答应是为了宝宝好。
4.沉默,不唠叨
宝宝有任性行为的时候,妈妈唠唠叨叨,起不到任何作用。妈妈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先跟宝宝说清楚不允许宝宝这样做的道理,然后就去做自己的事情,宝宝爱做什么做什么。
妈妈一定要记得,只要拒绝1次,说理1次,决不重复、唠叨。这样更有威慑力,可以让宝宝感觉到父母态度很坚决,没有回旋的余地。下次,宝宝就不会这样自讨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