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认知教育通过改变学生认知方式,帮助他们重塑认知结构,以达到良好的社会适应的日标和学会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技巧。这一过程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的程序进行:
1.发现问题阶段
教育者要找到一个典型事件作为突破口,即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引导学生对自身不良适应的关注。
2.明确问题阶段
教育者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思考或明确告知问题的实质。可以问如下启发性问题:这个事件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处理,结果又会如何?这是引起学生内部思想斗争的过程。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任何改变,除非其动力源于人内部的需要,否则都是难以达到的,或者效果只是暂时的。因此,让学生体验到的冲突越尖锐,学生对教育的目的和意义的理解就越深刻,后续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3.制定计划阶段
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后会问“那该怎么办”,对此教育者要有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实施计划。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评判标准,然后才和他们一起制定计划来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该阶段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认知改变日标和实施过程的评判标准。只有合理的步骤、可行的目标,才会促进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只有正确的评判标准,才能促进学生在认知上的自我调节。
4.计划执行阶段
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凸显其引导和监督作用,将反馈信息及时和学生沟通,使学生能在迷惘时得到帮助,在进步时得到肯定,在泄气时得到鼓励。当然,这一阶段的主体仍是学生。尽管如此,教师不应是一个旁观者,而应是其中的参与者,只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感受和实际情况出发。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先前制定的应对策略和相应的评判标准为依据,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
5.合理归因阶段
学生对思想认识取得进步的合理归因是树立信心、增进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这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是不太重视的。学生在取得进步时,如果将结果归因于外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归因于老师的功劳,就容易养成一种对事件的被动心态,以后遇到困难时,也只会期盼别人的帮助;相反,如果将成绩或进步归因于内在的、可控的原因,比如自己的不断努力,就能坚定其信念,在以后的困难面前坚信自己的能力。前一种归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后一种归因方式才可能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最终学会掌控自己的命运。因此,这一阶段的效果往往是在学生离开老师的指导、在他们独立地面对生活时显现出来的。
理性认知的训练除了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外,也可用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五个阶段对于一般的问题解决过程的辅导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当这一过程已经被学生熟悉并掌握后,他就可以成为自己的指导者和监督者,而独立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