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鲁迅先生曾用“脊梁”比喻民族之魂,其实,挺直的脊梁不仅事关精神风貌,更事关儿童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随着科技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脊柱侧弯已成为继近视、肥胖之后,中国儿童的第三大健康问题,且检出人数逐年增加。鉴此,光明日报记者会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课题组,在全国六省(市)展开调查研究,梳理出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并提出了改善相关问题的对策建议。
生活在天津的80后小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那时候没有这么多车、马路,放学做完作业后,就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扔沙包、跳皮筋、翻花绳……”这些简单而美好的游戏是属于70后、80后的集体记忆。如今,此类珍贵的童年片段渐行渐远,孩子们的生活更多地被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所环绕。屏幕“垄断”了这一代孩子的快乐,更严重威胁着他们还未完全长成的“脊梁”。
近几年,“网课”“居家学习”成为孩子们的学习常态。《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1)》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大幅高于我国国民的总体触网率。值得警惕的是,长时间坐着面对屏幕,会给儿童青少年身体带来巨大的负荷和挑战。人类用了几百万年进化到直立行走,但今天,我们的骨骼肌肉系统正被超长时间面对屏幕和久坐行为再次“改造”。
当前,事关儿童青少年健康的近视、肥胖等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但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问题却时常被忽视。事实上,与身体姿态高度相关的脊柱侧弯已成为威胁健康的重大隐患。今年6月,国家儿童青少年脊柱侧弯防控工作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刘海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据估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发生率为1%3%,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
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现状究竟如何?有何特点?应该如何尽快改善他们的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问题?
现状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问题难以量化、认知程度低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京学生家长王女士都觉得孩子站不直,但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对劲。在偶然听了一场关于身体姿态的讲座后,她才明白:“原来孩子体态有这么多问题,难怪总看着站姿有些别扭。”
其实,这样的案例并非少数。当前不少家长对身体姿态的认知还停留在“驼背”“高低肩是由于背单肩包”“身姿好不好只是事关气质”等局限性范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问题受关注度不足。
身体姿态异常问题隐蔽性强。身体姿态是指全身各部位的位置关系。正确的身体姿态是指身体在直立或坐姿状态下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状态,且能维持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各关节、韧带、肌肉处于适当紧张程度的一种正常身体状态。常见的异常身体姿态包括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胸椎后凸)、骨盆前倾、平板腰(腰椎曲度变直)等。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和家长来说,以上问题可能都比较陌生,也难以甄别,甚至不以为意。
身体姿态异常发生率较高。调研发现,我国68.7%的青少年存在2项及以上的身体姿态问题,80%的青少年至少存在1项身体姿态问题。
调研组曾在北京市西城区某高中开展身体姿态调研,需要一些身体姿态较好的学生配合拍摄科普视频,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负责学校体育与卫生工作的老师反馈道:“当时带着科研人员从高一(1)班到(12)班进行筛选,最后才勉强找到一个基本符合良好身体姿态要求的学生。”由此可见,身体姿态异常已经不是一个鲜见问题。
身体姿态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极度缺乏。调研组发现,现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很少有涉及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的教学内容,无论健康教育还是针对性锻炼,均处于严重缺失状态。“正确的身体坐、立、行姿势,预防脊柱弯曲异常及正确的读写姿势”是《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仅有的与身体姿态相关的内容要求。在校园环境中,一方面,脊柱健康教育精细化不够。关于身体姿态只有“坐如钟”“站如松”等粗犷定性描述,并不能指导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行为;健康教育仅包含脊柱侧弯,不足以涵盖当前社会环境下新出现的多种学生脊柱健康相关姿态问题。另一方面,脊柱健康教育内容不具有连贯性。仅仅是小学1年级和小学4年级分别用1个课时来教授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彼此不相衔接,课程间隔时间过长,不利于学生习得知识。
此外,脊柱健康教育还缺乏实践性。学生从课程中获取的知识仅包括坐姿、站姿等少数内容,而如何正确完成从地面拾物、装书包、移动物体等与脊柱健康息息相关的日常行为,如何发现自身存在的姿态异常问题,如何通过锻炼维持良好的身体姿态等脊柱健康技能等,学生均无法从学校教育中获得。健康教育内容的缺乏,让作为健康主体的儿童青少年难以正确认知和重视护脊知识,难以形成健康的第一道屏障。
缺乏足够的保健与教育专业人才。目前,青少年儿童健康工作从业人员普遍缺乏关于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专业知识,缺乏对于身体姿态异常与脊柱健康问题的干预能力。虽然不少学校设有专职卫生保健人员,但因相关岗位编制少、工资待遇低、工作强度大等,依然难以满足新时代儿童青少年健康工作的要求。此外,教育部将体育课正式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但教授健康相关知识的任务通常由体育教师承担,而体育教师普遍存在健康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缺乏有针对性地解决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问题的能力。
特点身体姿态问题复杂化、低龄化、进展快的趋势突出
在中国儿童中心,有这么一节课——“姿态气质提升课”,深受家长和学生青睐。课程老师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发现,“驼背”“小小年纪”是他们口中的高频词。一位7岁小女孩的奶奶向老师诉苦:“我家孩子总是低头驼背站着,怎么说也不改。”
事实上,这样的问题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发生的身体姿态异常种类多,有的孩子刚进入小学就出现了异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总体发生率也在快速增长。
身体姿态异常问题复杂且低龄化。调研组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常见的身体姿态异常问题中,头前伸、高低肩、胸椎曲度异常、腰椎曲度异常、骨盆侧倾的发生率分别为47.2%、49.5%、31.5%、27.1%和40.1%。自从今年3月调研组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开设“身体姿态气质课”后,大部分孩子进行检查时均发现不止一个身体姿态问题,有的孩子“从头到脚”出现了很多身体姿态异常,形成了连锁反应。
除此以外,身体姿态异常也呈现一定的低龄化趋势,调研组发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就存在一定比例的身体姿态异常,如“头前伸”在小学生中的发生率为21.3%。
身体姿态异常的进展较快。调研组数据显示,头前伸、高低肩、驼背、骨盆侧倾的幅度和发生率随着学段的升高而显著上升。例如,头前伸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平均幅度分别为1.20cm、1.96cm和2.56cm,发生率分别为21.3%、35.9%和48.7%;双肩高度差异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平均幅度分别为0.92cm、1.08cm和1.19cm,高低肩发生率分别为56.2%、62.2%和69.7%;驼背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5.1%、46.0%和56.6%;骨盆侧倾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平均幅度分别为0.56cm、0.68cm和0.89cm,发生率分别为20.1%、33.9%和52.4%。
同时,调研组还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的在读研究生拍摄了全脊柱X光片,发现所有研究生都至少存在1种身体姿态异常,且25%的研究生存在脊柱侧弯阳性,87.5%的研究生存在脊柱矢状面曲度异常,如颈椎反弓、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过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问题在成年后也有进一步发展。
另外,随着年龄增长,儿童青少年表现出的身体姿态问题也会随之增多。完全没有任何不良身体姿态的学生占比由小学阶段的8.6%下降至高中阶段的2.5%;56.2%的小学生存在至少2个身体姿态问题,而这一比例到高中上升至79.6%。可见,需要尽早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姿态问题进行干预,以避免身体姿态问题种类增长、程度加深。
身体姿态异常造成的危害多。除了较易理解的“外观不好看”“看起来没精气神”等问题,长期身体姿态异常还会造成较多的后续危害,比较常见的是颈肩腰背疼痛及脊柱相关疾病(如脊柱侧弯、椎间盘突出等)。
小李是湖北省十堰市的一名初中生,最近有时感觉腰背部有点疼,但当他把这个问题反映给母亲时,母亲却总觉得“小小年纪哪会腰疼”。这一论调并不罕见,甚至能代表不少家长的观点。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和天津的初中、高中生在一个月内非特异性腰背疼痛(即没有任何特定疾病导致的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28.7%和34.5%。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虽然儿童青少年腰背疼痛大部分可自愈且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但其成年后发生脊柱相关疾病的风险会增大2至6倍。除了腰背疼痛,身体姿态长期处于异常状态会提升出现其他脊柱相关疾病的风险,例如腰椎间盘突出、脊柱侧弯等,进而可能会影响内脏器官、心肺功能的正常发育,以及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应对建设全社会协同参与的护脊环境
现代化生活导致的静态生活方式、日益下降的身体活动水平、整体欠佳的体质现状……均成为威胁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并改善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是预防更严重的脊柱相关疾病、促进健康关口前移的必要措施,是提倡“治未病”的重要举措。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等各类文件的出台为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提供了方向。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明确提出“要实施青少年和学校体育促进计划”,但围绕身体姿态异常问题仍需要更多具体措施保障。
定期筛查,建立常态化监测机制。摸清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家底”,才能为各级政府制定相应政策、社会各界持续关注与支持提供先决条件。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儿童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防控技术指南》,该指南关注了病理性的脊柱疾病,而对于脊柱健康的前置性问题——身体姿态异常,没有作出进一步规范和应对。近年来,随着各类文件的出台,各地教育部门陆续将脊柱弯曲异常纳入中小学生体检范围,例如北京市教委、市卫健委、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2022年版)》要求,“将超重、肥胖、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视力不良、龋齿、贫血作为报告单指导的重点”。但需要注意的是,脊柱弯曲异常仅仅是身体姿态异常所导致的诸多问题中最为严重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异常问题仍难以通过学生的常规体检及时发现。
2022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试指标与方法》正式实施。调研组建议体育部门、卫健部门以及教育部门共同制定相应政策,不仅仅要紧盯“脊柱侧弯”疾病,还要做好脊柱健康前端的预防工作。要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纳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常规工作中,并加大《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测试指标与方法》宣传推广力度,统一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的测试方法。面向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卫生机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开展标准的宣传、推广与培训,使其具备进行身体姿态异常筛查的能力。同时,各级政府或相关科研机构定期发布权威数据,形成年度公报制度,提高社会知晓率。
家校协同,推广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综合干预方案。梳理国内外关于改善身体姿态的研究发现,单纯通过运动干预的方法产生的效果通常不可持续,随着运动干预结束,其效果会逐渐衰退。因此,身体姿态异常干预需要从测试评估、健康教育、科普宣传、校园支持性环境建设、家校联合以及运动干预技术推广等多角度开展综合防控工作。调研组前期在北京市西城区进行了综合防控方案的研究,结果显示,综合防控能较为有效地改善青少年头部前伸、高低肩、驼背问题,其发生率分别从干预前的100%、45.5%、13.6%下降到78.9%、31.0%和0.0%。前期的经验提示,基于校园环境开展防控工作的同时,建立一整套家校协同的防控方案,对于改善我国儿童青少年高发的身体姿态异常问题比较有效。建议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综合防控方案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并验证适合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中开展身体姿态异常防控的方法。最终,引导教育、体育、卫生等行政主管部门建立“身体姿态异常与脊柱健康”联合工作机制,尽快制定并实施《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健康校园干预规范》的国家级或行业标准,以期最大限度地为儿童青少年开展身体姿态异常的防控提供规范的操作指南,调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指南尽快开展身体姿态异常的防控工作,从而快速降低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发生率。
加大体育健康从业人员的覆盖面与培训力度。调动全体教师尤其是卫生与体育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其起到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作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提出要“保障体育教师享受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应积极贯彻落实,从而让学生的健康工作真正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建议教育和体育行政部门出台相应政策,夯实对体育教师、校医的职后培训制度,妥善安排专项资金,在体育骨干教师的国培、省培工作中,依托现有各级各类体育与卫生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开展针对身体姿态异常的培训。同时,将培训后的考核与职称评审挂钩,探索长效激励机制。体育部门应发挥体育科技的引领带动作用,研发适合国情的身体姿态异常干预“技术包”与“工具箱”,并在社会机构层面,面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从业人员开展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培训。
将身体姿态相关的健康知识编入教材。教育部门应尽快组织力量将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内容纳入教材编写规划,编制适合不同学龄学生的教材教辅,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能够掌握良好身体姿态与健康的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科普与宣传。应鼓励体育、卫健和教育科研机构研发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相关的科普图书和视频。调动媒体广泛宣传身体姿态异常的危害及解决方案,鼓励利用全媒体平台,发起各类线上活动,通过全民互动参与科学引导、唤醒受众对身体姿态与脊柱健康的意识。推动身体姿态科普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拓宽公众接受相关科普教育的渠道。
未来,应着力构建儿童青少年脊柱健康友好型环境,逐步将儿童青少年身体姿态和脊柱健康筛查“身边化”“常态化”“实时化”,让儿童青少年享有“身体姿态有评估、测试结果有跟踪、运动方案有指导、健康知识常更新”的全方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