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学习问题的研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主要由心理学和教育学充当主角,而更早的经验性探究则可以追溯到更遥远的年代,其历史可谓久远。就拿我国来说,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就对此颇有研究,总结出了许多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辉的治学名言,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以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等,以及陆游的“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九渊的“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的“泛观博取,不若熟读精思”,王阳明的“为有之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欧阳修学习时所谓的注重“三上”,即“枕上、厕上、马上”等等,这些有关学习的思想言论都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学习的一些规律,丰富了人类对学习的认识,对后人的学习与实践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至于把学习作为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尤其是以实验等现代科学的手段进行系统研究的,则是在心理学产生之后的事情。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的学派分支,它们都从各自的角度探究人类心灵的奥秘,但是无论哪个流派,都不能回避有关学习的问题,都对学习的内部机制和原理做了某种解析,提出了各自的学习理论,例如,桑代克的联结一试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说,格式塔学派的完形一顿悟说,托尔曼的符号学习论,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同化理论,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都是一些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时至今日,有关学习的研究已经是心理学中最成熟的部分之一,人们已经初步掌握了学习的原理和认知的内部机制,对这个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也与其他动物有着最重要区别的智力行为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是,与这种现实形成反差的是,人们虽然在心理学理论范畴内对学习、对认知的认识较一百多年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这种成果对人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却十分的有限,有关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用脑的知识至今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更没有作为一个必要的学科而走进学校,一些学习应该遵守的章程、原则以及一些好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也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授与贯彻,人们对学习还只局限在一些感性的、片段的、表层的认识,对自己在学习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也缺乏有效的认识和评价,人们常常说不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学习的,不知道哪些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努力了半天就是没有效果,不知道是否还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帮助自己提高成绩,等等。总之,就目前而言,人们对自己天天从事的学习活动认识与了解得还十分有限,人们现在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大都是通过自然形成、自我摸索、零星的经验传授而获得的,很少有人得益于学习心理学的有效指导,也很少有人通过学习和使用了某种方法,而使自己的学习有大的改观。虽然人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其知识在不断地累积和增加,但与此不协调的是,其学习的能力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长而获得同步的提高,在这里,本应该为智力活动提供主要技术支持的心理学显然是失职了,远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