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的艺术就是化悲痛为力量孩子养成谦虚的好习惯。但是这种方式一定要有家长和老师的正面引导,因为孩子的思考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很弱的,有的事情适合自我批评,但是有的并不适合。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度,如把握不好会让孩子在成长中缺少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学会自我批评有利于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也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能帮助孩子 学会宽容、忍让,为别人着想。
世界著名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三个女儿。马克-吐温是一位非常慈爱的父亲,他对孩子的教育和保护都是无微不至的。由于自身是作家的缘故,所以他很喜欢给孩子们讲故事。每次讲故事之前,他都让三个女儿各自出一个题目,然后他便信手拈来一个个美丽动听的故事。有时孩子们想不出来,就找来一个画册,在上面随便挑一个让父亲讲,马克?吐温可以毫不费力地编出一段故事,但是,每次他都是非常认真,从不敷衍。因此,三个女儿对父亲非常崇拜。
马克?吐温在家里带孩子就像朋友一样,从来没有家长的架子。他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孩子犯了错误,他不会直接去批评孩子,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认识到错误,然后改正过来。这种方法不仅效果非常好,而且也让孩子们对父亲崇拜的同时,也增添了一丝敬畏。
一天,马克?吐温夫妇带着三个女儿到郊外的庄园去度假,他们准备了一辆装满干草的大车,准备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向郊外出发。这是孩子非常向往的,因为高高地坐在堆满干草的大车上,随着大车的晃悠,欣赏着周围的美景,简直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但是,就在出发前,不知是什么原因,大女儿苏西居然把妹妹克拉拉打哭了。这可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尽管苏西主动向母亲承认了错误,但是,她还是需要受到惩罚。怎么惩罚苏西呢?根据马克?吐温制定的规矩,犯错误的孩子必须自己提出几种用来惩罚自己的方法,然后选择其中一种惩罚方法,经过父母同意就可以实施。无奈,苏西只好选择了她最不情愿受到的惩罚,那就是不能坐在干草车上旅行。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最后,苏西对母亲说:“妈妈,我今天不坐干草车去旅行了,虽然这是我最不愿意的,但是,它会让我永远记住,不要再重犯今天的错误。”
懂事的苏西说到做到。在这个事件中马克?吐温没有打骂孩子,孩子根据事先的约定对自己进行了惩罚,效果也是十分理想的。
多年以后,马克?吐温在回忆这件事的时候还动情地说:“并不是我让苏西做这件事的,可是想起可怜的苏西失去了坐干草车的机会,至今仍让我感到痛苦——在26年后的今天。”
惩罚孩子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关键是要让孩子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问题,然后改正。可是孩子们往往藐视惩罚,他们常常在面对惩罚的时候会表现出只能在故事中看到而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现出来的坚强勇气。在他们面对惩罚时不屑一顾的表情下隐藏的是一颗坚强的自尊心。因而在批评时,绝不要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如果伤害了的话,会让孩子感到十分难堪,自惭形秽,更严重的话孩子会一蹶不振,从此消沉下去。
如果在孩子犯错后,父母不但没有对孩子又打又骂,而是变现出对孩子的关心和包容,孩子就可以从内心深处极大地体会到来自父母的爱。以自我惩罚的方式既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承担了责任,有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感受到了父母的关爱,孩子一定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日后以自己优异的表现来回报父母。
另外,家长也要敢于在孩子面前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这点上会让很多家长难堪。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愿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害怕失去了家长的面子和尊严。
家长没有自我批评的意识,就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孩子一旦出了问题,要么归结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要么抱怨道:“学校教育不力。”然而就是没有想到,对这类问题自己究竟应该负多少责任,自己对孩子的思想和学习关注了解多少?如果我们的家长能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犯了错误,并且马上虚心地向孩子认错,加以改正。孩子不但会对自己的父母另眼相看,更会让孩子对父母更加的敬重、爱慕和认识,更是以身教的形式告诉孩子:做人一定要正派。
其实,家长的权威性并不在于家长永远是对的,孩子对家长的做法要永远服从。人无完人,孰能无过?家长的威信正是体现在实事求是,是非分明,敢于坚持真理,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有错就改。这样的话,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行的端、做得正,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威信自然就提高了。
如果家长对自己的错误还遮遮掩掩,甚至是强词夺理,那只会让孩子瞧不起父母,甚至是让孩子在价值观的判断上出现了误差。所以,家长的自我批评看似有“软弱”之嫌,但恰恰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