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这就告诉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该主动去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家长。父母的教育方式只有与孩子的性情、爱好和特长相适应,才有可能找准孩子成长的天赋之道。如果一味地让孩子来适应家长,一厢情愿地让孩子做一些他们本身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不顾孩子的性格、气质和兴趣,以自身眼光给他们设计成才之路,让孩子的兴趣、爱好来适应父母的梦想,以为只要舍得投资,自小培养,孩子迟早会飞黄腾达,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们不妨读一下下面这个小故事:
西晋的左思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左熹一心要让左思长大以后成为书法家,于是请来名师授课,但是左思却毫无兴趣,死写滥画不成气候。左熹转而让左思学弹琴,但是左思缺少必要的领悟能力,学了许久也弹不出像样的曲子。左熹这才发现,儿子左思内向多思,偏爱文学,便让他改学诗赋。结果左思如鱼得水,
小荷露角,最后成为文学名家。
可见,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应该多注意观察孩子,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而不是逼迫孩子,为孩子选择一些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小故事,相信很多父母看了都会深有感触。
一位女士带着她4岁的儿子去大商场购物。她认为,她的儿子看到这家商场的装饰、橱窗以及各种玩具后,一定会非常高兴。她拉着他的手,走得很快,以至于他那双小脚几乎跟不上她的步伐。他开始大哭大闹,紧紧地抓住母亲的外衣。那位女士开始还好言相劝,但小孩子还是吵闹不休。她开始不耐烦起来,警告她儿子说: “如果你不马上停止吵闹,我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买东西了。”
就在这时,她发现儿子的鞋带松开了,便蹲了下来,替他系鞋带。就在她蹲下来的时候,抬头看了一看,这是她第一次在4岁儿子的高度来看一家商场。从儿子的角度望上去,她看不到美丽的商品、珠宝饰物、装饰美丽的柜台或是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能看到的全是迷宫似的走道,到处都是烟囱似的长腿和背影。这些大山似的陌生人,一双双脚犹如一个个溜冰板,推来推去,又抢又夺,又奔又跑,看起来太可怕了!她立即决定把儿子带回家,她心中充满了愧疚,因为她忽略了儿子的想法和孩子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看了上面的小故事,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呢?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应该试着以孩子的角度去审视一下这个世界,这样才能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相应地,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在采取教育方式的时候,一定要试着主动地去适应孩子,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