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是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者,即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在以往对儿童发展的研究中,研究者对家庭教育方式有过不同解释:
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概括为四种,即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与合作的家庭关系。
台湾《社区青少年教育》一书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时,将父母管教方式分为放任型、溺爱型、严格型、民主型、分歧型。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D.Baumrind)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专制的、不负责任的三种类型。
我国大陆学者有的把家庭教育方式归纳为溺爱娇纵型、家长专制型、启发引导型、放任自流型。也有的表达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等。
以上这些分类是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的,如从亲子关系的角度、从孩子与环境关系的角度、从父母对孩子情感的角度、从父母态度的角度。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方式分类,可以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家庭教育产生直接的、有益的作用。
心理学家根据潜心研究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与孩子社会化能力间的相关关系,把父母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专制的父母、权威的父母和放任的父母。
(1)专制的父母
父母把孩子作为附庸,对孩子的行为过多地干预。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鼓励孩子提问、探索、冒险及主动做事。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某种情况下对父母而言,可能更省事,但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缺乏思考的训练,又未从父母那儿得到温情,他们不懂得如何恰当表达自己的情绪、想法,在人际关系方面,如与其他幼儿交往,可能会碰到较多困难,他们始终处于被领导的地位,没有竞争意识,表现出焦虑和喜怒无常等。
(2)放任的父母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无足轻重,父母与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及方向,不为孩子立任何规矩,无明确要求、奖惩不明。只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情,孩子没有“长幼有序”的观念,享有很大的自主权。这种类型的父母忽略了教导孩子尊重,不能适时提供孩子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使得孩子较缺乏自制力。尤其对学龄前孩子来说,父母若不能在言语、行为上有所引导,那么,孩子有如独自在汪洋大海中漂泊,不知该往何处,即使犯错也不自知。所以,给孩子这种自主,反而阻断了他学习做人的机会。这种孩子在与别的同伴交往时,会处处将自己的地位放在最高,,好胜斗强,经常出现攻击行为。
(3)权威的父母
以合理、温和的态度对待孩子,他们站在引导和帮助的立场,设下合理的标准,并解释道理。既高度控制孩子又积极鼓励孩子独立自主。这类孩子易形成稳定的依恋,与同伴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综上所述,专制的父母为孩子规划所有事,将孩子训练成听话的机器,并不能帮孩子获取必要的知识技能。放任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往往使孩子面对挫折无法适应。唯有权威的父母才能培养孩子健全的自我,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从小被尊重,又不乏父母的引导和要求,往往成为最独立而有自信的人。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时,所使用的一系列方法。父母最常用的教养方式主要有:限制和宽容、惩罚和奖励、引导和温暖。
(1)限制与宽容
宽容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积极作用。宽容家庭中的儿童性格活跃、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具有创造性,在其所属的团体中常处领导地位并具有爱憎分明的行为。而在限制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儿童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缺少好奇心,创造性和幽默感。然而不同家庭环境中的限制,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是不同的,一种是“严格合理的限制”,一种是“惩罚性的限制”。权威型家庭中的限制明确合理,它给予儿童行为的适当自由和对独立性的奖励会促进儿童的社会化责任感成就感、自尊、语言能力和独立性的发展。而专制型家庭的限制往往是无目的的、不合理的或者是身体上的强制,则会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相反结果。
(2)惩罚
这是家庭教养中常用的方法。虽然父母都力图避免使用,但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不得不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会阻碍儿童道德内化、降低儿童良知的发展,导致儿童攻击行为及其它不良行为。爱的收回也是一种心理惩罚。常听父母说“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我们称之为爱的收回。爱的收回,在使用时必须是适度的,过多地无区别地使用爱的收回易使儿童内疚感过重,对社会行为规则只是刻板而不是灵活地变通遵守,并且只能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会对儿童社会化起积极作用,相反,在专制型家庭中使用则会起消极作用。
(3)引导
引导方式就是平常说的说理疏导。有效的引导必须是富有情感又苛刻严厉的,这样的引导能使儿童了解“不允许行为”的一套规则看成为自己应该执行的。这样使用引导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影响更稳定、持久、有效。
(4)奖励
奖励通常包括精神上的奖励(鼓励、赞扬)和物质上的奖励两种形式。父母适时的精神奖励,以及对良好行为的明确要求,会促进儿童社会责任感发展。而过多的物质奖励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尤其是滥用物质奖励。我国教育家陈佑兰先生说过:“物质奖励会降低儿童对行为标准的内化,阻碍认知能力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发展。”
(5)温暖
温暖被公认为是家庭教养方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在儿童社会化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处于温暖氛围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难中的人表示同情和提供帮助,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温暖的教养方式还能使儿童具有高水平的自尊。
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的因素很多,如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教育对象等等。而作为教育者即教育方式的载体或执行者的父母自身的素质和条件,对教育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最关键的。其主要包括如下方面:(1)父母本人的个性特征,如对社会化目标的看法和对孩子的期望,对孩子能力的评估;(2)儿童自身的特征,如气质、能力和性格;(3)社会环境,家庭内部的环境,如婚姻关系,外部环境有工作单位、社会网络、社区、文化和亚文化等。
每个孩子都将通过学习生活技能和行为规范,参与社会活动,由“自然人”变成“社会人”。那么,家庭是人类的首属群体,人的社会化始于家庭,儿童时期在家庭中进行的社会化,有着早期性、教育和生活的一致性、施教者和被教化者关系的密切性等特点。因此父母采取怎样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孩子所受家庭教育的效果,从而对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起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关于不同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1)父母愈多使用惩罚、限制,儿童对道德规则的内化及道德形成愈慢。
(2)精神鼓励优于物质奖励,对儿童社会化发展举足轻重。
(3)父母与孩子之间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关系,对儿童宽容民主的引导,可以积极地促进儿童内部控制力的发展及认知能力的提高。
(4)父母不宜孤立的使用某一种教养方式。
(5)同一种教养方式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对儿童的社会化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如同样是限制,在专制型家庭中,其作用是消极的,而在权威型的家庭中的作用是积极有效的。
儿童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将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只要我们父母和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交往的机会,使用正确有效的教养方式,相信孩子们会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社会人,完成社会化,担负起明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