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首先要本着治病治本的原则,明确诊断,对症下药。一般儿科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要根据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材料来判断是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哪种病原体感染。即使是细菌感染,也要分析是革兰氏阳性球菌还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以便选用不同的抗生素,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2)了解患儿的正常代谢、各器官的功能及个体差异。小儿由于年龄的不同,各器官组织的成熟程度不同,对药物的耐受力也不同。有肝毒作用的药物,对肝脏疾病患儿要慎用;婴儿不会主诉耳鸣,故应用氨基糖苷类药物时,应注意对听神经的损害,这样可尽量减少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3)了解药物本身的作用和副作用、药物的剂量及用法。很多药物有多种药理作用,在治疗某一种疾病时,只是利用其中一种作用,而其他作用则可能对患儿带来副作用。
例如,使用阿托品抢救感染中毒性休克时,主要利用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它能断胆碱能受体,使介质乙酰胆碱不能与受体结合而呈现与拟胆碱药相反的作用,目的是为了解除平滑肌痉挛,包括解除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纠正休克。但其抗胆碱作用还可以抑制腺体分泌,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使心率加快、瞳孔散大、眼压升高。故在抢救休克时,要加强呼吸道湿化,防止痰液干结;另外要密切注意心率、血压的变化,这样在使用阿托品时才能做到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适当的处理。
(4)从经济有效方面考虑。在选择药物时,既要考虑到药物的疗效,也要考虑到经济负担。例如,能用国产药品,则应尽量少用进口药品;能用中药治疗,既省钱又安全,就不要盲目使用西药加中药;能用当地生产的药品,不要一味相信外地药品。当然,合理用药的前提是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在此前提下考虑价格和产地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