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常用腧穴与成人常用腧穴比较,具有以下特点:HH双手部位多,穴位的形状有的呈点状,有的呈线状,还有的呈片状。
小儿常用的特定穴位按摩:
一、天门穴
位置:两眉连线之中点至前发际,为一纵向直线。
主治:高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如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恐不安等。
手法:两拇指自下而匕交替直线推,称“开天门”。一般推30—50次。
二、黄蜂入洞穴
位置:鼻翼两侧部。
主治:鼻塞不通,伤风感冒。
手法:以食、中两指分开,上下揉之。一般30—50次。
三、天柱骨
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主治:项强、恶心、呕吐、发热、惊风。
手法:用拇指或者食指、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一般30—50次。
四、脊椎
位置: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主治: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
手法:用食指、中指指腹自上而下直线推动,称“推脊”;用捏法自上而下称“捏脊”。一般捏脊3~5遍。每捏三下后将脊背皮肤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注意在捏脊前应先在背部轻轻按摩几遍,以便使肌肉放松。一般“推脊”30—50次,“捏脊”3—5遍。
五、七节骨
位置:第四腰椎至尾骨端成直线。
主治:腹泻、便秘、久痢等。
手法:用拇指或者食指、中指,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直推称为“推下七节骨”和“推上七节骨”。一般推50N100次。注意腹泻、久痢用“推上法”。便秘、痢疾用“推下法”。
六、脾土穴(脾经)
位置:拇指末节螺纹面。
主治:消化不良、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食欲不振等。
手法:将患儿拇指屈曲,向指跟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土”;患儿拇指伸直,向指跟方向来回推为清,称“清脾土”。一般推50~100次。
七、肝木穴(肝经)
位置:食指末节掌面。
主治:日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等。
手法:旋推为补,直推为泻,宜用泻法,不可用补法。一般推50—100次。
八、心火穴(心经)
位髓:中指米节掌而。
主治:目赤、惊厥、抽搐、盯爵生疮、五心烦热、小便赤涩、心血不足、高热神昏等。
手法:由中指第二、三交界处向指尖推,称为“心经”。一般推50~100次。
九、肺金穴(肺经)
位置:无名指术节掌面。
主治:咳嗽、气喘、虚汗怕冷、感冒发热等症。
手法:自近端向远端推为泻,棚反方向为补。补法用以治疗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症。清法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咳嗽、气喘痰呜等症。一般推100~200次。
十、肾水穴(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掌面。
主治:先天不足、遗尿、尿频、五更泻、咳嗽、惊风、小儿瘫痪等。
手法:同肺金穴。本穴主要用补法。一般推100~30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