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的妊娠期应用
妊娠合并癫痫发病率约1/200,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抗癫痫药物都有致畸作用,被美国FDA归入C或D类,为慎用和高度慎用。根据美国儿科学学会药物委员会的推测,妊娠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可使畸胎的发生频率上升2~3倍左右。但是,由于癫痫大发作时,对孕妇和胎儿都极大的不利,因此,必须把抗癫痫治疗放在优先的地位,虽然不能排除这种治疗的风险性,但如果能和医生很好的协商,制定科学的服药计划,安排好妊娠时间,可以大大降低上述的风险性。多数学者认为,患有癫痫疾病的育龄妇女应继续服药,并在妊娠前即开始补充叶酸,以减少不良作用。
妊娠期可选用的抗癫痫药物有氨甲酰苯等。氨甲酰苯是目前未发现有致畸作用的惟一抗癫痫药物,可首先选用。苯巴比妥和苯妥英钠实际致畸可能性较小,因此,原则上可与作用快的地西泮、劳拉西泮同时使用,控制癫痫的发作。
苯妥英钠(D类)是常用的抗癫痫药。在早期的研究报告(Kelly,1984)中,并发癫痫的孕妇,接受苯妥英钠治疗后,大约有30%的新生儿有唇腭裂或手指的畸形。时至今日,大量的病例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苯妥英钠有致腭裂,肢体短小,肾积水和脑积水等作用,暗示该药可能有人类致畸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单独服用本药或与其他的抗癫痫药并用,新生儿发生先天畸形的可能性可增加2~3倍以上。另外,妊娠中服用苯妥英钠,新生儿有出血倾向,叶酸降低及发生肿瘤等报道。
妊娠期应用苯巴比妥(D类)治疗癫痫亦有多年历史,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单用本品或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发生畸胎(唇腭裂等)的可能性较高。日本的一份调查报告中,单用本品治疗的孕妇19人中,有1人(5.3%)出现了畸胎。明显高于对照组(1.85%)。但目前尚无确凿的科学根据证实苯巴比妥为人类致畸药物。一般认为,如需服用苯巴比妥,单日最大剂量为150mg。此外,妊娠中使用苯巴比妥,新生儿可有叶酸低下,发生呼吸抑制及有出血倾向等。分娩前如连续使用,新生儿可出现药物戒断综合征(多动、震颤、反射亢进及过度紧张等)。该药的胎儿与母体血药浓度比值为0.5左右。
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广泛,代替苯巴比妥治疗癫痫大发作。目前临床报道资料少,尚未能确定该药物的安全性。动物实验中发现有致胎仔腭裂、脑室扩张及生长发育迟缓等作用。人类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提示卡马西平有可能增加神经管的异常闭合(脊髓裂、脊髓脊膜膨出等)。为预防神经管闭合畸形,应在妊娠前2个月与妊娠后1个月内补充叶酸。对于新生儿,卡马西平可引起下列情况:
(1)出生24小时内发生出血综合征。孕妇分娩前1个月给予维生素K1可以预防。
(2)钙磷代谢紊乱,骨钙化障碍,较少见。妊娠后3个月补充维生素D可以预防。
另外,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妊娠中患者服用本药时,尽可能避免同时服用其他的抗癫痫药(特别是丙戊酸钠)。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妊娠期与单用卡马西平相比,并用卡马西平和其他抗癫痫药的治疗组中,新生儿的唇腭裂,心室室中隔缺损等的畸形更为多见。分娩前如并用卡马西平和其他抗癫痫药,新生儿的戒断症状(痉挛,呼吸障碍,呕吐,腹泻,摄食障碍等)更为严重。该药的胎母血药浓度比值为0.5~1.O左右。
已有多篇病例报道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丙戊酸钠(SodiumValproate)(D类)对人类有致畸作用。孕妇服用丙戊酸造成的损害最为严重。其特征性的致畸表现是神经管畸形,此外有四肢短小畸形。受精后17~30日间如服用了本剂,则神经管缺损的发生概率大约为1%~2%o同时,脊髓裂发生的危险度会升高约20倍左右。该药的胎母血药浓度比值为1.7左右。
抗癫痫药物的哺乳期应用
1.卡马西平
可分泌至乳汁,因此有学者认为服用该药后不宜哺乳。但一般说来,由于婴儿血清药物水平
2.氯硝西泮
亦可分泌至乳汁。但有报道该药物可引起婴儿张力降低,延长性呼吸困难,应慎用。
3.苯巴比妥
在婴儿体内代谢缓慢,有蓄积作用。尤其在用药剂量较大时,须严格监护体内浓度,避免中毒。
4.苯妥英钠
该药物可被分泌到乳汁中,但母乳中的浓度很低,有报道个别病例出现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如嗜睡,吸吮力差等;偶尔可以使乳儿产生变性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血液缺氧表现为鼻尖、指尖发紫等紫绀症状,如采用一般治疗剂量时,在严密观察下可进行哺乳。
5.丙戊酸
可被分泌至乳汁,相当于母亲血液浓度的15%,一般无不良反应。
6.扑米酮
可使乳儿出现昏昏欲睡状态。